本条目介绍的是一个文化组织。关于同名杂志,请见“学衡”。
学衡派是一个在民国早期形成的学术流派,宗旨是:“论究学术,阐求真理,昌明国粹,融化新知,以中正之眼光,行批评之职事,无偏无党,不激不随”。学衡的宗旨中宣示“无偏无党”。依学衡的最初精神,凡在《学衡》杂志发文之人,通常视为学衡成员。学衡派成员虽存在共同的旨趣,但仍有各自观点的差别。
目录
- 1 历史
- 1.1 学衡人物
- 1.2 学风
- 1.3 人文主义
- 1.4 文化
- 1.5 儒家思想
- 1.6 道德理想
- 1.7 世界主义
- 2 相关条目
- 3 参考文献
- 4 扩展阅读
历史
早在国外,1910年代中后期留美学生群体当中,以对文化、文言文及白话文的意见分歧,可以分为两派,一派以梅光迪、胡先骕等人为代表,认同、捍卫文化,及文言文;一派以胡适等人为代表,认为西方文化高于文化,主张全盘西化,意图打倒文言文,推行白话文。这些留洋学生回国后在国内形成两派,维护文化派以南京大学为中心,胡先骕、梅光迪、吴宓等人先后来到南高、东大。1917年胡适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胡先骕则在《南高日刊》上发表《文学改良论》,白话文和文言文文学之争日益成为导火线。1920年胡适出版白话文诗集《尝试集》,随后胡先骕撰《评〈尝试集〉》,但“历投南北各日报及各文学杂志”,无一为之刊登1,胡先骕遂和梅光迪等人商量自办刊物,得到刘伯明、马宗霍(承堃)的支持,随后吴宓、柳翼谋(柳诒徵)等人也加入。1921年10月,学衡杂志社成立。1922年1月,《学衡》杂志创刊。
学衡人物
学衡派主要人物
- 梅光迪:《学衡》杂志的发起、筹办人。受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影响,立志于儒家学说的复兴。
- 吴宓:长期担任《学衡》杂志主编,服膺西方新人文主义导师白璧德,以弘扬儒家传统文化自居。
- 胡先骕:学衡核心人物之一,科学家、人文学者、文学家。
- 柳诒徵:学衡的国学支柱,启发现代儒学复兴运动。
- 刘伯明:学贯中西,作为现代学术的精神宗师,同样以其人格力量担当着学衡的精神领袖。刘伯明和柳诒徵并为学衡派的两大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。
- 马宗霍(承堃):《学衡》专栏“国学摭谭”作者,文字音韵学家、史学家、经学经、文学评论家、书法家、书法评论家。
学衡派是一个文人群体,他们往往学贯中西,因此构成了一个当时向现代文化社会转型时代的精英文化集团。在以上六位核心人物之外,还有萧纯锦、邵祖平、汤用彤、徐则陵、王国维、缪凤林、张其昀、陈寅恪、梁启超、黄节、林损、王易、张歆海、郭斌和、景昌极、王焕镳、刘永济、吴芳吉、赵万里、胡梦华、张荫麟、向达、郑鹤声等人。
学风
刘伯明曾撰《论学者之精神》、《再论学者之精神》、《论学风》等。刘氏倡言,学者应具学者精神,作为一体的学者精神,可分五端:一、学者应具自信之精神。 二、学者应注重自得。三、学者应具知识的贞操。四、学者应具求真之精神。五、学者必持审慎之态度。“真正的学者,一面潜心渺虑,致力于专门之研究,而一面 又宜了解其所研究之社会的意义。其心不囿于一曲而能感觉人生之价值及意义。或具有社会之精神及意识。如是而后始为真正之学者也”。“茍冀为学者,必于科学 有适当之训练而后可。所谓科学精神:其最要者曰唯真是求,凡搜集证据,考核事实皆是也。唯真是求,故其心最自由,不主故常。盖所谓自由之心,实古今新理发 现之条件也。”
“古来学风,最重节操。大师宿儒,其立身行己,靡不措意于斯。虽经贫穷,守志弥坚。”“不为燥湿轻重,不为穷达易 节。”“学校既为研究学术,培养人格之所,一切权威应基于学问道德。事功虽为人格之表现,然亦应辨其动机之是否高洁,以定其价值之高下。若通俗所重之名利 尊荣,则应摈之学者思想之外。老子曰: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此从事教育者应持之态度,而亦应提倡之学风也。”
人文主义
从文化理念上看,学衡派持人文主义,在很大程度上是中西人文主义在现代社会的结合。人文主义学者柳翼谋源溯孔子,孔子被看作是人文思想的鼻祖。西方新人文主义宗师白璧德远溯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、苏格拉底,梅光迪、吴宓、张歆海、郭斌和以及陈寅恪、汤用彤等人本源儒家,又都是白璧德的弟子,或认同其思想。人文主义的基本观念是尊重人本、崇尚理性。
文化
学衡派认为,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永恒的价值,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石。孔子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开创者,儒家文化是文化的主轴。
儒家思想
学衡是现代新儒家的学术源头。学衡派认为,“以儒家之根本精神,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”。
道德理想
学衡派倡导以道德构建理想社会,德化天下,以人文道德拯救现世世界。提倡君子之德,注重人格修养。
世界主义
学衡派融通中西人文思想,关注文化及国家危机下的,同时关切整个人类世界的前途。学衡派认为,“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下”,只有儒家思想,才能“使 吾人免蹈近百年来欧美生计组织之覆辙,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,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”。并认为儒教是世界之光,以儒教拯救当今物质社会,“此吾侪对 于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。”2。
相关条目
参考文献
扩展阅读
- 王晴佳:〈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:“学衡派”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诠释〉。
- 王晴佳:〈白璧德与“学衡派”—— 一个学术文化史的比较研究〉。
- 《学衡》中的“柳诒徵”
- 学衡派的政治理念与道德理想主义
- 张淑锵:学衡派:浙大学术文化的重要源流 《浙江大学报》
近现代文学流派和社团
|
|
文学流派
|
|
甲寅派 |
前期 |
章士钊 · 李大钊 · 高一涵 · 李剑农
|
|
后期 |
章士钊 · 瞿宣颖 · 梁家义 · 唐庆增 · 汪吟龙 · 陈筅枢 · 杨定襄 · 陈拔 · 董时进 · 龚张斧
|
|
|
学衡派 |
梅光迪 · 吴宓 · 胡先骕 · 刘伯明 · 柳诒徵 · 吴芳吉 · 刘朴 · 赵思伯 · 缪凤林 · 张其昀 · 赵万里 · 胡梦华 · 陆维钊 · 王国维 · 陈寅恪 · 梁启超 · 张荫麟 · 林损 · 景昌极 · 刘永济 · 汤用彤 · 钱念孙
|
|
论语派 |
林语堂 · 周作人
|
|
战国策派 |
林同济 · 陈铨 · 雷海宗
|
|
鸳鸯蝴蝶派 |
徐枕亚 · 张恨水 · 吴双热 · 吴若梅 · 程小青 · 孙玉声 · 李涵秋 · 许啸天 · 秦瘦鸥 · 冯玉奇 · 严独鹤 · 周瘦鹃 · 包天笑 · 陈蝶仙
|
|
初期白话诗派 |
胡适 · 刘半农 · 沈尹默 · 周作人 · 康白情 · 俞平伯 · 刘大白 · 朱自清 · 李大钊 · 鲁迅 · 陈独秀
|
|
新月派 |
闻一多 · 徐志摩 · 邵洵美 · 朱湘 · 饶孟侃 · 孙大雨 · 胡适 · 梁实秋 · 陈源 · 刘梦苇 · 林徽音 · 于庚虞 · 蹇先艾 · 陈梦家 · 方玮德 · 卞之琳
|
|
象征诗派 |
李金发 · 王独清 · 穆木天 · 冯乃超
|
|
现代诗派 |
戴望舒 · 施蛰存 · 卞之琳 · 何其芳 · 李广田 · 曹葆华 · 番草 · 废名 · 侯汝华 · 金克木 · 李白凤 · 林庚 · 玲君 · 路易士 · 吴奔星 · 辛笛 · 徐迟 · 孙毓棠 · 南星
|
|
九叶派 |
曹辛之 · 辛笛 · 陈敬容 · 唐祈 · 唐湜 · 穆旦 · 杜运燮 · 郑敏 · 袁可嘉
|
|
七月派 |
胡风 · 阿垅 · 鲁藜 · 孙钿 · 彭燕郊 · 方然 · 冀汸 · 钟瑄 · 郑思 · 曾卓 · 杜谷 · 绿原 · 胡征 · 芦甸 · 徐放 · 牛汉 · 鲁煤 · 化铁 · 朱健 · 朱谷怀 · 罗洛 · 路翎 · 邱东平 · 彭柏山 · 曹白 · 贾植芳
(相关人物:艾青 · 田间 · 邹荻帆 · 刘雪苇 · 吕荧 · 舒芜 · 苏金伞 · 艾烽 · 雷蒙 · 鲁沙 · 天蓝 · 庄涌 · 姚奔 · 贺敬之 · 侯唯动 · 倪受干)
|
|
心理分析派 |
施蛰存 · 郁达夫 · 叶圣陶 · 庐隐
|
|
流亡文学 |
萧红 · 萧军 · 端木蕻良 · 舒群 · 骆宾基 · 罗烽 · 白朗 · 李辉英
|
|
京派 |
废名 · 沈从文 · 李健吾 · 朱光潜 · 周作人 · 林徽因
|
|
海派 |
张爱玲 · 苏青 · 予且 · 施蛰存 · 刘呐鸥 · 穆时英 · 杜衡
|
|
荷花淀派 |
孙犁 · 刘绍棠 · 从维熙
|
|
山药蛋派 |
赵树理 · 马烽 · 西戎 · 李束为 · 孙谦 · 胡正
|
|
晋察冀诗派 |
田间 · 邵子南 · 史轮 · 曼晴 · 方冰 · 魏巍 · 陈辉 · 沙可夫 · 杨朔 · 王炜
|
|
民歌叙事体诗潮 |
李季 · 阮章竞 · 张志民 · 田间 · 李冰
|
|
里下河派 |
汪曾祺 · 毕飞宇 · 庞余亮 · 朱辉
|
|
朦胧派 |
北岛 · 舒婷 · 顾城 · 江河 · 海子 · 杨炼 · 芒克 · 严力 · 于坚
|
|
伤痕文学 |
刘心武 · 卢新华 · 从维熙 · 峻青 · 冯骥才 · 周克芹
|
|
反思文学 |
茹志鹃 · 王蒙 · 张一弓 · 高晓声 · 峻青 · 冯骥才 · 张贤亮 · 尤凤伟
|
|
改革文学 |
蒋子龙 · 张洁 · 贾平凹 · 路遥 · 高晓声 · 何士光 · 张一弓 · 张炜 · 陈国凯 · 吕雷 · 赵洪 · 潘强恩 · 柯云路 · 苏叔阳 · 李国文 · 王润滋 · 矫健
|
|
寻根文学 |
阿城 · 韩少功 · 郑义 · 贾平凹 · 王安忆 · 李锐 · 莫言
|
|
先锋派 |
马原 · 洪峰 · 余华 · 苏童 · 叶兆言
|
|
痞子文学 |
王朔 · 石康 · 李傻傻
|
|
荒诞文学 |
魏明伦 · 狂狷 · 高行健 · 宁财神 · 洪峰
|
|
|
|
文学社团
|
|
文学研究会 |
郑振铎 · 茅盾 · 叶圣陶 · 许地山 · 王统照 · 耿济之 · 郭绍虞 · 周作人 · 孙伏园 · 朱希祖 · 瞿世英 · 蒋百里 · 冰心 · 顾毓琇 · 庐隐 · 朱自清 · 王鲁彦 · 夏丏尊 · 老舍 · 胡愈之 · 刘半农 · 刘大白 · 朱湘 · 徐志摩 · 彭家煌 · 刘延陵 · 俞平伯 · 李金发
|
|
创造社 |
郭沫若 · 成仿吾 · 郁达夫 · 张资平 · 田汉 · 郑伯奇 · 穆木天 · 朱镜我 · 冯乃超 · 周全平 · 叶灵凤 · 潘汉年 · 李一氓 · 阳翰笙 · 王独清
|
|
语丝社 |
孙伏园 · 周作人 · 鲁迅 · 川岛 · 刘半农 · 章衣萍 · 林语堂 · 钱玄同 · 江绍原 · 韩侍桁 · 杨骚 · 陈学昭 · 李小峰 · 柔石 · 顾颉刚 · 废名 · 俞平伯 · 梁遇春
|
|
莽原社 |
鲁迅 · 尚钺 · 高长虹 · 向培良 · 韦丛芜 · 韦素园 · 台静农 · 李霁野 · 姜华 · 金仲芸 · 黄鹏基
|
|
未名社 |
鲁迅 · 韦素园 · 韦丛芜 · 李霁野 · 台静农 · 曹靖华 · 王菁士 · 李何林
|
|
狂飚社 |
高长虹 · 向培良 · 高歌 · 尚钺
|
|
浅草社 |
林如稷 · 陈炜谟 · 陈翔鹤 · 冯至 · 杨晦
|
|
沉钟社 |
杨晦 · 陈翔鹤 · 陈炜谟 · 冯至
|
|
弥洒社 |
胡山源
|
|
湖畔诗社 |
冯雪峰 · 应修人 · 潘漠华 · 汪静之 · 魏金枝 · 谢旦如 · 楼适夷
|
|
南国社 |
田汉 · 欧阳予倩 · 徐志摩 · 徐悲鸿 · 周信芳 · 唐槐秋 · 陈凝秋 · 陈白尘 · 赵铭彝 · 金焰 · 郑君里 · 张曙 · 吴作人
|
|
太阳社 |
蒋光慈 · 杨邨人 · 孟超 · 钱杏邨(阿英) · 林伯修(杜国庠) · 夏衍 · 洪灵菲 · 戴平万 · 楼适夷 · 顾仲起 · 刘一梦 · 殷夫 · 冯宪章 · 祝秀侠 · 王艺钟 · 徐迅雷 · 圣悦(李平心) · 任钧 · 童长荣
|
|
我们社 |
杜国庠 · 洪灵菲 · 戴平万
|
|
左翼作家联盟 |
鲁迅 · 茅盾 · 郭沫若 · 周扬 · 田汉 · 蒋光慈 · 孟超 · 阿英 · 王任叔 · 郑伯奇 · 洪灵菲 · 陈荒煤 · 戴望舒 · 端木蕻良 · 冯铿 · 关露 · 胡风 · 胡也频 · 李伟森 · 楼适夷 · 柔石 · 沙汀 · 谢冰莹 · 徐懋庸 · 阳翰笙 · 叶以群 · 殷夫 · 于伶 · 郁达夫 · 张天翼 · 周文 · 丁玲 · 夏衍 · 冯乃超 · 马加 · 马子华 · 王志之 · 王余杞 · 王西彦 · 方土人 · 方之中 · 东平 · 叶灵凤 · 叶紫 · 田间 · 白薇 · 任白戈 · 任钧 · 许幸之 · 孙席珍 · 杨骚 · 杨刚 · 李辉英 · 丽尼 · 邱韵铎 · 何家槐 · 林淡秋 · 欧阳山 · 周立波 · 周而复 · 草明 · 柏山 · 洪深 · 聂绀弩 · 夏征农 · 陶晶孙 · 萧三 · 舒群 · 蒲风 · 雷石榆 · 穆木天 · 艾芜
|
|
左翼戏剧家联盟 |
杨邨人 · 刘保罗 · 赵铭彝 · 郑君里 · 洪深 · 应云卫 · 郑伯奇 · 许幸之 · 陶晶孙 · 黄芝冈 · 王莹 · 陈波儿 · 侯鲁史 · 叶沉 · 谢兆华 · 曹正 · 司徒慧敏
|
|
诗歌会 |
穆木天 · 任钧 · 杨骚 · 蒲风 · 白曙 · 杜淡(窦隐夫) · 王亚平 · 温流 · 关露 · 石灵 · 田间 · 柳倩 · 辛劳 · 洪道 · 苏夫 · 林林 · 袁勃 · 雷石榆
|
|
文艺社 |
叶楚伧 · 张道藩 · 王平陵 · 范争波 · 朱应鹏 · 徐仲年 · 华林 · 钟天心 · 左恭
|
|
六一社 |
潘公展 · 王平陵 · 朱应鹏 · 范争波 · 黄震遐 · 叶秋原 · 傅彦长 · 李赞华 · 邵洵美 · 汪倜然
|
|
东北作家群 |
金剑啸 · 萧红 · 萧军 · 端木蕻良 · 舒群 · 骆宾基 · 罗烽 · 白朗 · 李辉英 · 杨晦 · 穆木天 · 高兰 · 辛劳 · 师田手 · 铁弦 · 邹绿芷 · 丘琴 · 雷加 · 姚奔
|
|
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→
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|
郭沫若 · 茅盾 · 冯乃超 · 夏衍 · 胡风 · 田汉 · 丁玲 · 吴组缃 · 许地山 · 老舍 · 巴金 · 郑振铎 · 朱自清 · 郁达夫 · 朱光潜 · 张道藩 · 姚蓬子 · 陈西滢 · 王平陵
|
|
|
|
评论